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我县四举措合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浏览:223次 时间:2012-06-29 来源:本站
exit();?>

 

近年来,湟中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和外出就业能力为核心,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初高中回乡青年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围绕甘河工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区、上新庄工业园区、"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及西宁市服务业发展用工需求,先后开展了冶炼、电焊、建筑、抹灰、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烹饪、刺绣等20多项工种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7.21万人,培训转移率达80%以上。

--搭建平台、落实责任,着力加强培训服务。县上成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分年度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计划,分解下达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任务,县、乡、村三级联动,形成了全县统筹、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以县职业技术学校、甘河冶金职业技术学校、藏文化艺术学校和乡镇农民文化学校等培训机构为平台,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专题讲座与个别辅导、能人带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创业就业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岗位信息发布等服务,保证了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围绕市场、注重实效,着力突出培训内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和市场用工需求,积极调整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大力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培训,使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一是对返乡农民工、劳务输出带动能人根据其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开展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市场营销等"对接式"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外出就业--回乡创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良性发展机制。二是围绕甘河工业园区及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抹灰、瓦工、建筑油漆工等建筑工种的"订单式"培训,实现优势工种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累计培训2000余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文化产业、餐饮服务、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等"储备式"技能培训,实现产业发展与技能提升的有效对接,全县近3万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接受了民间工艺培训,81人取得工艺美术师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年有11万余人次接受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等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围绕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做好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目前已有500余名失地农民经培训合格后由靠力气吃饭变成靠技术挣钱的新型产业工人。

--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着力提升培训水平。着眼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教学体制,建立和完善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年招收农村初高中回乡青年3000余名,全县职业教育在校生实破万人,办学规模位列全省首位;全力打造甘河工业园区化工实训基地、西宁卫校中草药种植实训基地、县职校民间工艺实训基地,实行"三个一"教育模式,即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到企业或基地顶岗实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生稳定就业率保持在了98%以上。

--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着力提高培训质量。以精细化的工作理念、精细化的工作方法、精细化的管理来规范就业培训。积极探索和构建"一个系统、四项程序、六项制度"的精细化培训工作机制,规范开办申请、过程检查、结业考核、效果评估四项培训程序,将每期培训的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和参训人员信息输入技能培训服务信息系统,对培训机构与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对培训天数、培训课时事前严格界定,严格执行开办计划申报、办班申请确认、开办情况公示、培训过程巡查、班期现场检查和结业审核评估制度,保证了培训质量。实行职业技能鉴定随考制度,对1.2万名参训人员实行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颁发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水平。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