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湟中县把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按照"区域推进、重点突破、典型引路、形成特色"总体思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增强能力,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综合治理水平,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局面。
--夯实堡垒,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将村(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统筹谋划,成立湟中县村(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综合协调工作机制,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湟中县基层治理提质行动方案》《湟中县农村(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的工作方案》等,将城乡社区治理纳入各乡镇、相关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层层压实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始终把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作为关键来抓,严格落实社区党组织书记"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选拔程序,严格依法选举,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到社区干部队伍中,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较上届降低12.5岁。推行"网格化管理",构建以乡镇党委牵总、村(社区)党组织为支点、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网格,通过支部"建在小区、建在楼院"举措,在全县16个社区中组建片区党小组21个、楼院党小组4个、楼道(楼单元)党小组32个;将社区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每个社区安排10万元工作经费、1万元党建经费、20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各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报酬,社区主任平均月工资达到5898.6元,平均增长2663.77元;副书记、副主任月工资达到4474.34元,平均增长1452.73元;社区委员月工资达到3599.12元,平均增长594.53元,有效激发了工作积极性。
--靶向施策,提升社区服务效率。投资6500余万元建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41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35%,标准化建设率达70%,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县16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270平方米,其中300平米以上的社区有13个。梳理编制县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清单,取消177项群众办事证明事项,大力开展"社区万能章"清理工作,切实减轻群众办事负担;累计投资1.61亿元,改造各类城镇棚户区913套、9.56万平方米,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44亿元,累计投资1.74亿元全面实施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探索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融合发展"四社联动"机制,试点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由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承接,为老年人、困境儿童、困难群体提供精神关爱、保健康复等服务,实现"社区事社区办、专业事专业办"的目标。2018年以来,投资近2500万元引进社会组织19个,为2.5万名服务对象开展了服务;配备专兼职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16名,在全县16个乡镇、16个社区均安装金保工程系统,将失业保险、高校毕业生、转移就业等人员信息纳入系统,提升人员管理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春风行动"等活动,培训劳动力5800余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防治结合,确保社区长治久安。在全市率先推行"一村一警"村(社区)治理模式,试点建设鲁沙尔甘河沿村"大联防"联勤联防机制,建成村(社区)警务室27个,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巡逻防控、宣传防范等工作,有效挤压犯罪空间和时间,促进辖区治安持续稳定。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开展村(社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与村(社区)各类组织签订"无黑恶势力"承诺书5000余份,对不能胜任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及时进行调整,切实提高村(社区)治理能力;开展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坚持每月排查一次矛盾纠纷,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分析,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化解时限,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及时解决突出问题,维护社区稳定。近年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77万余件,成功调解1.73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7.8%。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363人,其中解除矫正2092人、正在接受矫正271人,最大限度杜绝脱管、漏管现象发生;推进协商民主治理,全面推行"三议一表决""四议两公开"村(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形成"组织共建、党员共育、活动共联、服务共抓、资源共享"的民主管理格局,进一步理顺公开公平公正的议事决策体制机制,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有效防范矛盾积累,及时化解苗头性纠纷。
--加强教育,营造良好治理环境。制定《湟中县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以县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县职教中心)、老年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群众服务中心"为核心,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学校、"文化讲堂""群众之家"为依托,以村(社区)"健康小屋""老年之家""儿童之家"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年内累计培训13万余人次。加大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学校图书室237个、体育场237个、体育馆2个,少年宫1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开设球类、科技、器乐、棋类等社团200余项,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实现全覆盖;强化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网络,引导学生家长开展科学家庭教育2100余期,播放各类爱国教育影片26部,覆盖学生1万余人次。弘扬文明新风,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 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选树各类优秀家庭297户、先进个人198人,多途径开展宣传活动120余期,社区文明蔚然成风;依托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建成"健康公园""健康广场""健康长廊"259处,"健康一条街"1处,"健康小屋"393个,为居民健康知识咨询、心理健康辅导等提供有利环境,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14.6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8.66%。通过大力实施健康教育,进一步引导社区居民崇尚健康乐观向上生活方式,有效减少社区居民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心理问题,解决心理矛盾,化解社会心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