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湟中区坚持培育特色、促进融合,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资源禀赋,巩固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二五"末的13:64:23调整为16:50:34。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投资25亿元,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余项,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新增耕地163.5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建成规模养殖基地131个,打造优质饲草种植基地25万亩,生态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建成千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13个,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1.96万亩,年均产量30.8万吨,占西宁蔬菜总产量的40%以上。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57个,农畜产品质量全部达标,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区农牧业总产值达48.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布局"一核两群七区九点"发展格局,累计投资20.7亿元,实施宗喀驿商业步行街、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等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4条,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成功创建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获市政府批复,引进各类企业94家,实现产值11.7亿元。"八瓣莲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陈家滩特色文化产业区铜银器加工等手工艺品享誉中外,民间文化艺术节、暖锅美食节等活动深受欢迎。累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15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6倍,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8.6%。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125万元扶持电商发展,设立镇村电商服务站点211个,电商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较"十二五"末增长80.6%。贵强物流园建成投用,快递年吞吐量达1.8亿件,成为全省最大的物流仓储集散中心。"邮快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银行、青海银行入驻湟中,经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打造卡阳、千紫缘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较"十二五"末增加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