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祝贺!湟中区1家非遗工坊拟入选!
浏览:1020次 时间:2023-01-04 来源:本站

湟中县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占地12亩,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为青绣传承研发中心2000㎡(包含产品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青绣"艺术展示中心2000㎡;正在建设的为"青绣"加工中心(包含手工制作间、综合操作间、成品绣坊、成品回收包装与销售中心、初级培训实训中心)和"青绣"体验交流中心(研学、交流体验基地)。2019年10月认定为首批"青绣"扶贫就业工坊。

图片

工坊法人陈玉秀,女,汉族,生于1975年,河湟刺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西宁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门源补花绣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青海民协副主席,青海省妇女手工协会会长,青海省刺绣协会副会长。20多年来,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硕果累累,成功打造了独具匠心,高雅时尚的"青居陈"、"马莲花"手工刺绣品牌,为传承民族刺绣技艺、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居家就业、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她的刺绣作品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和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作品《释迦牟尼》荣获中国民间工艺最高荣誉"山花奖",现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收藏;作品《财宝著名演员》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作品"外婆的绣样"枕顶长卷荣获2019青海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大赛大展一等奖,其公司荣获创业奖。

图片

工坊现整理收藏有青海地区民间传统绣样绣片3万余件(其中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占一定比例),各民族枕顶1万多副(近3万件),各民族有刺绣纹样的鞋子四百余双,笔袋、钱包、烟袋、腰带、辫套、肚兜、帽饰、耳套等老物件300多件,针线荷包1000余件。

图片

图片

工坊在陈玉秀的带领下不断改进传统刺绣工艺,开发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以创新发展的思路,发展和传承民间技艺。多年来致力于青海传统刺绣技艺的普及传播,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展示青海刺绣艺术;并积极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活动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图片

近年来工坊的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这极大增强了工坊保护传承发展好"青绣"的信心。特别是2020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青海考察时到西宁市莫家街,走到"青绣"产品销售点时停下脚步,在观看精美的"青绣"荷包后和陈玉秀亲切交谈,在陈玉秀的详细介绍下,总理说:"青绣和别处刺绣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很有自己的特色",当陈玉秀说:"我代表青海30万绣娘送给总理2个'青绣'荷包,希望总理在北京多关注我们青海传统刺绣和绣娘。"总理立刻主动掏出100元钱,并说"青绣和青海的绣娘我都不会忘记,但这是生意,这是我给你们的货款,公平买卖"。

图片

图片

图片

工坊广泛吸纳当地传统刺绣手工技艺人才,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创建互动互带的"青绣"艺术人才队伍,有效保护了刺绣技艺的传承,促进了刺绣技艺的发展。工坊现带动就业1000余人,生产的马莲花"青绣"抱枕、披肩、围巾、台布、桌旗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并远销日、韩、美等国,成为"青绣"新名片。今年上半年工坊共接价值400万元的订单15万件,刺绣艺人月均收入2100元,并在疫情期间与省中医院合作赶制2.5万个九味防疫香囊,第一时间送给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和西宁市首批开学的高三学子,彰显了"青绣"扶贫就业工坊的大爱和责任担当。

图片

图片

工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为宗旨,经过4年的发展、探索与积淀,现已形成以湟中县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为核心,青海青居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青海艺针艺线民间工艺有限公司2个子公司为支撑的管理运营体系,同时形成"研培中心、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作品收藏馆、刺绣生产车间、产品销售中心、餐饮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内容涵盖"教学、培训、展览、加工、生产、销售"六个方面,资源相对完整、体系较为健全的一站式传统手工艺文化旅游服务综合体。陈玉秀说"只有了解到用户真正的需求后,再回头去看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发展,我们才会得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新时代赋予"青绣"从业者新的使命,下一步,工坊将生产更加多样化的"青绣"产品,使受众群体更广泛,让"青绣"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最美的色彩。

图片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