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拦隆口大地上,丰收的乐曲已经奏响,3个新建的美丽乡村已经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卡阳、泥麻隆、红林,在湟中县拦隆口镇的美丽乡村名录上,这三个新名字显得很平凡,但细细品味,内里却又是那么的不平凡。
因为,这三个村庄地处浅、脑山,这意味着拦隆口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已从条件相对优越的川水地区扩展到了相对落后的贫困山区。
"过去靠天吃饭,收入微薄,日子辛苦,大部分青壮年都出门打工去了,没成想,今天居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民刘彩梅坐在自家的小超市里,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感慨道。这个曾经在大家眼里的穷乡僻壤,今年夏季开始成了周边人士赏花休闲的旅游胜地。
刘彩梅的家在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村里新修的文化广场就在她家旁边。卡阳村地处高山林区,阳光充沛、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风光秀美,空气纯净清新。但是,过去的卡阳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一般,并不怎么为外人所知。
得益于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卡阳村致力于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给大家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如今,不仅道路得到硬化,旧房也换了新颜,自家房屋花园化身成了一处处田园景观。
作为省内小有名气的武术之乡,红林村通过"土改砖"和墙体粉刷等工程,一栋栋焕然一新的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各处。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几乎每晚都有差不多上百人在跳舞,欢乐的曲调、自由的舞步映照出了村民的心情。
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担着书写大美青海"乡村篇"的重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村和谐稳定、事关生态环境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走进曾经的脑山穷村泥麻隆村时,硬化道路正在被拓宽,村口正在修建广场,附近的不少人家都在新建房屋,整个场面显得热火朝天。
"以前真是破破烂烂、乱七八糟,遇上下雨天,根本出不去、进不来。"谈到美丽乡村建设之前的情景,泥麻隆村党支部书记汪治才说。而如今的泥麻隆村已经成为了邻近村庄艳羡的对象。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内核。
既要创建美,又要经营美,把风景变成产业。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拦隆口镇没有满足于"外表光鲜",而是力争做到让村庄变美的同时,让群众富裕。
镇里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真正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生态资源为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期盼的"既要让村子外观美丽,又要让增收的产业快速发展"。
马庆元是卡阳村村民,他参加县里组织的厨师培训班之后,办起了自己的农家院,地道而美味的农家菜取得了好口碑,遇上周末和节假日,天天爆满。看到发展前景这么好,马庆元已经在规划扩建自己的农家院了。
卡阳村的农家院可不止马庆元一家,随着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卡阳村的农家院已经慢慢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带动村民踏上了脱贫致富路。
泥麻隆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产业,人均纯收入从5000余元直接翻了一番,去年达到了10588元。以前,村子里的壮劳动力想的不是地里刨食,是外出打工,而现在,外出打工的人们开始回归村庄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房子是去年新翻修的,去年种了27亩药材,收入相当可观。扶贫办还牵头援助项目,补助了1万元。村里还打算建药材粗加工厂。今年我种了40亩,希望到时候有个好收成好价格。"种植大户汪治全说。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是拦隆口镇对产业转型和百姓增收致富方面的深层次的考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实现了山绿、人富、景美,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文明新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拦隆口镇的乡村不仅告别了脏乱差,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山村里充溢着文明的新风。
行走在这些美丽乡村里,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墙,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路人不时驻足观看。
在红林村,一排排新建房屋的围墙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民俗画、儿童画,这些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感恩教育、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在一个个美丽村庄里,每天傍晚音乐声响起时,男女老少聚集到文化广场上,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健身舞,过去原本沉寂的山村,因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而变得热热闹闹。
红林村党支部书记张增庆说:"以前农村文化生活是很单调的。自从有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村风气大不相同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广场舞。"
一栋栋新房、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给村民们带来了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滋养了村民的文明素质,激发了他们管护家园的热情。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摒弃不良村风民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文明新风吹遍了这些美丽乡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