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瞭望
【多巴】玉拉村千栋大棚果实累累
浏览:621次 时间:2024-06-17 来源:本站

图片

村民在草莓脱毒育苗中心打理草莓苗。本报记者 郑思哲 王杜鹃 摄

流经河湟谷地的西纳川河绘就了秀丽怡人的风景,也孕育了富饶肥沃的土地。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就是一处滋养出了河湟农耕文化的"粮仓"。

优渥的土壤为玉拉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供着天然优势。

6月11日一早,李希志如同往常一样前往大棚中查看瓜果的长势。如同周围山林的葱蔚洇润和生机勃勃,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

在2020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景象。起初,一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玉拉村流转土地建设了千栋温室蔬菜种植基地。但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企业无法正常运营、村民土地流转租金无法发放等问题。

为了尽快盘活现有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村"两委"成立了玉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接过了对方留下的"烂摊子",开始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万事开头难。经历过种植基地发展不顺的村民起初对于发展设施农业根本没有信心。玉拉村党支部书记曹有明心里清楚:"只有党支部主动担当,村里发展才有方向;只有党员带头干,村民们就有了主心骨。"

作为党员,又是村里种植大户的李峻心中充满信心:"我对现代设施农业有一定了解,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来保障村里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我是有把握的!"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民渐渐卸下了思想包袱,342户村民全部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中。4年发展,玉拉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的运行模式,建成了玉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如今,园内的1141栋温室大棚年生产各类优质蔬菜12000吨。

产业园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

"我租了村集体的4个大棚,每年仅种植生菜就能卖16万元左右,除去棚租和必要支出,每年纯收入将近10万元。"村民赵永花的生活,是很多村民的缩影。

"目前全村70%的人口参与温室相关产业。除去务工收入外,村里每户每年还能有1万多元的分红。为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产业园的'千栋大棚'被分为瓜果采摘区、生菜种植区、草莓种植区、蔬菜种植区、脱毒育苗中心五个区,仅瓜果采摘区一年的收入就有约150万元。"曹有明说,产业园现在每天能吸纳当地劳动力300余人,并通过建立"收购散户、统一外销"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村内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带领村民致富增收,人年均收入达到了3.5万元以上。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70万元。

如今,以草莓脱毒育苗及草莓、葡萄、西瓜、羊角蜜、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生菜、上海青等高品质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玉拉农家"果蔬品牌已经逐渐打响,集"产、储、供、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渠道也已逐步形成。

千栋大棚不仅种出了累累果实,也种出了全体村民的自信,更结出了东西部协作的硕果。

走进草莓脱毒育苗中心,一排排青翠的草莓苗整齐排列在育苗架上。村民李秀珍穿行在苗架之间,仔细打理着草莓苗。"发黄的叶子要掐掉,长了的草莓苗要让它垂在苗架外侧……"李秀珍已经在育苗中心工作了2年,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

"中心平时有十几个村民在这里务工,到了剪苗子的季节会多一些。"玉拉草莓脱毒育苗中心技术主管胡文海说,除了日常的管理外,育苗中心会让部分务工村民参与组培实验室的一些具体操作,增长村民对农业科学的认识。"很多农户通过在农业科技产业园务工,学会了草莓生产苗的培育方法和草莓种植技术。"

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这些自然条件或许不利于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但恰恰是草莓繁育所需的环境。

2022年,玉拉村争取东西部扶持资金及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等资金,实施脱毒草莓育种项目,主动对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宁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由此开启了草莓"西苗东输、东苗西育"之旅。

玉拉村依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培育的脱毒草莓苗具有成活率高、抗寒性强、病虫害少、坐果率高等优点。农户培育过程中农药使用量少,育苗成本低,农户增产增收,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村民受益的双赢。

胡文海说,目前中心已育有"宁玉""金陵红"等40多个草莓品种,每年春天可供种苗70万株,亩产增收30%。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