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上来,以“两个绝对”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四个转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打造县域经济强县、谱写“幸福西宁”湟中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节能减排控制在市定范围以内。
围绕上述预期目标,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四个转变”新理念,以奋力推进“四区”建设为牵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统筹兼顾,狠抓落实,扎实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延伸产业链条。牢牢抓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始终把调结构转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上寻求新突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强化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新增流转土地1.6万亩,新建温室200栋,改造旧棚300栋,进一步扩大露地蔬菜种植规模,新建千亩蔬菜生产基地3个,力争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9万亩,蔬菜产量达34万吨以上;加快小南川生态牧场养殖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实施养殖业“出川上山”,新建规模化养殖基地14个,种植优质饲草22万亩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5%。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财政奖补资金等扶持政策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倾斜,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推动工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民族工艺品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创业路等主干道路、排污管网等项目;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新培育规上企业1家、小微企业1200家,确保县属工业增加值增长6%。启动实施“扶大育小”工程和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推动各领域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上下游产业对接共赢。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深化政银企合作,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信用担保和信贷支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的重大举措,启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推进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以景区建设和精品旅游线路为支撑,努力开辟“两川四区三线”的县域旅游发展格局。投资4.4亿元实施门户区“S”弯道绿化亮化、电力线入地、永和集团养老康复中心及酒店、停车场及星级旅游厕所等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延伸景区旅游轴线,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继续组织筹办好“秘境湟中?清心之旅”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编制实施《湟中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依托盘道、卡阳等自然资源和西纳川—云谷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培育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新新建乡村旅游接待点30个。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实施旅游品牌提升工程,发挥唐卡、堆绣、雕刻、铜银器加工等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优势,支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塔尔寺游客服务中心启动运营,大景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06万人次、增长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亿元、增长25%。
二、狠抓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作用。牢固树立“发展靠项目支撑”的理念,发挥投资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精力向项目建设聚焦,资源向项目建设倾斜,不遗余力抓好项目建设,突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扎实做好申请国家及省市专项投资、PPP、“十三五”项目库建设,着力储备一大批支撑规划的重点项目,确保项目接替有序,不断增强投资后劲。以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等为重点,继续坚持争取国家投资、撬动社会资本、用好支援资金,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和争取,让一批对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挤进中央及省市项目“总盘子”,力争年内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1亿元。重点实施新华联国际旅游城、藏寨建设、县城网架优化改造、2017年大宗油料生产基地、红景天保健品精深加工基地、卡阳户外旅游景区、高原美丽乡村、职业教育多巴新校区三期、第一医疗集团建设等项目。继续深化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积极向发达地区、重点企业推介项目,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切实加强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抓好项目落地。全力以赴抓好项目进度,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38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1亿元。着力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要素服务和保障力度,继续执行项目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点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强化目标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建设责任,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难、用地难、征拆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总量。
三、坚持以民为本,构筑民生保障网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原则,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打好脱贫攻坚关键之战。创新扶贫模式,继续实施“八个一批”精准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利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搭建好住建部和南京市栖霞区对口帮扶平台,继续推行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强力打造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4个示范工程,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建设项目,培育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产业,确保70个(其中,市定49个贫困村,县自我加压21个贫困村)贫困村退出,3706户、1.19万人稳定脱贫目标。促进创业就业。认真落实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启动创业扶持计划,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创业孵化园建设。围绕文化旅游业、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家政服务业等,着力打造“一乡一品”劳务品牌,增强带动就业能力;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深入实施教育内涵提升工程,投资3亿元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重点解决43所学校土操场和污水处理等问题,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多巴新校区三期,加强职业教育骨干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就业优势明显的品牌专业;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力争达到100%。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健康湟中”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基本药物配送、乡村医生退出等机制,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全面落实“两孩”政策。重点抓好多巴医疗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门诊楼、住院医技楼;投资1098万元为乡镇卫生院和156个村卫生室配备医疗设备;扎实开展15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实施多巴新城小寨体育中心、农村老年之家、文化舞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建成54个农村老年之家、10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敬老院;举办好“六月六(花儿)”演唱会、自行车越野赛等系列文体活动,提升湟中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工程,扩大节目覆盖率。
四、加快城乡建设,努力打造宜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以城镇为中心、重点乡镇为支撑、高原美丽乡村和高原美丽城镇为基础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围绕“一芯两城(镇)一轴三区”空间发展格局,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建设,全面完成多巴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3个乡镇总规、4个乡镇控制性详规、全县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专项等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多巴新城建设,打造西宁市城市副中心,加强与省市部门衔接,拓宽投融资渠道,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燕尔沟、大崖沟、巴城、小寨安置区,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等项目建设;启动中国西部自驾车营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合做好园博园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小寨体育中心、湟水河流域西纳川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以上。持续推进旧城改造,以鲁沙尔建制镇试点为契机,依托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县城电线入地、塔尔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道、门户区绿化美化等项目,统筹推进主要街道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实施鲁沙尔镇区周边村庄截污纳管,不断推动旧城区提质发展。抓好特色村镇建设,在实施好拦隆口镇道路、供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基础上,争取李家山、西堡镇列入2017年全省美丽城镇建设计划,改善中心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整合涉农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实施共和镇上直沟村等47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土门关乡贾尔藏村等4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五、践行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为契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牢牢把握生态红线、环境容量底线要求,加强生态主体功能区责任落实,着力构建“一芯两屏三廊道”山水城市生态格局。深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配合抓好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园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南绕城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和景观提升改造,狠抓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多巴新城南北两山绿化等造林工程,年内完成人工造林3.88万亩,封山育林4.86万亩,恢复山体植被5万亩,绿化新农村21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5%以上。扎实做好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强化煤烟尘、渣土扬尘、秸秆焚烧污染等环境治理,继续推进“五个100%”,年内完成“煤改气”96蒸吨,县城空气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积极落实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解决矿山及矿石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继续加大湟水河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及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控湟水河流域湟中段沿线工矿企业的排污行为,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头治理,通过截污、治理,实现城乡河道畅通、水清、宜居新气象。
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笃定“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承接落实好17项国家和省市重点改革任务,重点做好“国字号”“省字号”改革试点,实施4项自主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工业作为改革主战场,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总结经验复制推广;制定化解落后、过剩工业产能计划,集中清理粘土砖厂、预制板厂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统筹抓好教育医疗、生态建设等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身份证”管理;实施城管体制改革,推动重点城镇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职称改革,3月底前完成公车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盘活各类沉淀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深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积极争取企业技改资金,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实施柔性引进人才计划,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在湟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城投公司等市场化运作主体上选贤用能,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附件:《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