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7月28日在西宁市湟中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郭 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成果丰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8.8亿元,年均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9亿元,年均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6.3%;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2655元、33691元,年均分别增长8.9%、7.6%。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精准发力、尽锐出战,如期兑现庄严承诺。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区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8980户、2870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严格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资助政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贫困家庭无失学辍学学生。扎实推进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100%,乡村两级基本医疗空白点全部消除。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完成,农村新增危旧房实现动态清零,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按照贫困村退出“六有”标准,以“八个一批”“十个专项”为统揽,累计投资12.9亿元,改造村道380公里,升级电网1800公里,铺设污水管网97公里。以“补针点睛”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实施“十二大巩固提升行动”,贫困村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区380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7290万元。156个贫困村分上了光伏红利,1240名贫困人口在生态扶贫中获得“绿色收入”。扶持壮大大宋粮油、正德中藏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300余家,带贫益贫1.3万人次,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个百分点。
多方凝聚攻坚合力。国家住建部、南京栖霞区累计帮扶各类资金1.2亿元,相继实施香沟水库等项目27个,万余名贫困人口从中获益。以“8+消费扶贫”为牵引,建成湟中线上扶贫馆、线下消费扶贫体验店,累计实现消费扶贫1.9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励志爱心超市”81个,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互动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产业、改善基础、促进增收上来,历史性地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组织创新奖”,小康路上没有落下一个群众,我们昂首挺胸,迈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培育特色、促进融合,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资源禀赋,巩固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二五”末的13:64:23调整为16:50:34。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投资25亿元,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余项,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新增耕地163.5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建成规模养殖基地131个,打造优质饲草种植基地25万亩,生态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建成千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13个,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1.96万亩,年均产量30.8万吨,占西宁蔬菜总产量的40%以上。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57个,农畜产品质量全部达标,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区农牧业总产值达48.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布局“一核两群七区九点”发展格局,累计投资20.7亿元,实施宗喀驿商业步行街、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等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4条,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成功创建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获市政府批复,引进各类企业94家,实现产值11.7亿元。“八瓣莲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陈家滩特色文化产业区铜银器加工等手工艺品享誉中外,民间文化艺术节、暖锅美食节等活动深受欢迎。累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15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6倍,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8.6%。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125万元扶持电商发展,设立镇村电商服务站点211个,电商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较“十二五”末增长80.6%。贵强物流园建成投用,快递年吞吐量达1.8亿件,成为全省最大的物流仓储集散中心。“邮快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银行、青海银行入驻湟中,经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打造卡阳、千紫缘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较“十二五”末增加11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绿色发展的成长坐标,竭力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上下功夫,绿色家底愈发厚重。
不遗余力推进生态保护。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准入负面清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1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8%。修复矿区8.4万平方米,西钢矿业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开展农地非农化整治,恢复耕地2700亩,全区耕地保有量持续稳定。建立基本草原和草畜平衡区19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60.24%。划定“千吨万人”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16处,26万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竭尽全力推进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完成绿化造林33万亩、封山育林12.2万亩、改造低效林2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较“十二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控面积17.3万公顷,无公害防治率达93%。建成国家森林乡村15个,鲁沙尔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镇。绿化新农村237个、城乡道路400公里,园博园、莲湖游园对外开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十二五”末的11平方米提升到12.9平方米。
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治理。累计投资3.7亿元,实施西纳川河道治理等项目,整治河道10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1平方公里。完成煤改气547蒸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较“十二五”末提升41.8个百分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651名河湖长履职巡河,严控23个重点河段、敏感水域采砂行为,河湖“四乱”问题全部清除,重点流域水质稳定达标。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啃下了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重点河道生态修复等一大批硬骨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跃升,连续两年在全省41个县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秀美的环境真正成为了湟中最靓丽的名片!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统筹建管、协同发展,城乡品位显著提升。坚持城乡高水平规划、一体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城乡承载力进一步提升。
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如期完成撤县设区任务,拉开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序幕。按照“多规合一”原则,科学编制《湟中县土地整治规划》《鲁沙尔镇建设发展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完善,被评为“全国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县”。加强规划执行和管控,有序拓延城市空间,建成区面积较“十二五”末增加2.9平方公里。
城乡建设更加协调。强化建筑立面管控,整治提升鲁沙尔镇临街立面46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5414套,建成保障性住房1.37万套,凤凰社区搬迁入住,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李家山、拦隆口等5个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全面完工,高标准建成高原美丽乡村218个。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建成各类卫生厕所2万余座,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实施大湟平公路、西山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内成网外成环”的交通路网新格局基本形成,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综合管理更加精细。推动城市治理向背街里巷延伸,深入开展私搭乱建、违规占道、“门前六包”等专项整治,清除交通顽瘴痼疾3100余处,打通了一批卡口路段和交通堵点。建成污水处理站1个、垃圾填埋场2个、垃圾中转站75个,380个行政村环卫设施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街长制”管理,持续落实“创卫日”“建卫日”制度,108个村遴选为省市清洁村庄,李家山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卫生乡镇。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区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领域,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积极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 7.5万人次,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 5436万元,安置退役士兵6人,各类公益岗位解决就业4413人,新增城镇就业1.39万人次,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83万人次,实现劳务性收入51.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3%。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累计投资10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20所,新增学位3367个。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2.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5%,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首次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42%。多巴职教城建成投运,毕业生就业率达99.7%,荣获“全国第一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示范县”称号。
健康医养普惠全民。累计投资2.6亿元,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2个,多巴医疗综合体基本建成,区第二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交付使用,3所区级核酸实验室建成投运。组建医共体3个,全省首家区域全覆盖心电网络中心落户湟中,被评为“国家级心电会诊中心示范基地”,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五医联动”,药品、医疗器械零差价制度全面落实,群众看病用药价格降幅明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17%。投资6540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之家129个、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3个,新增养老床位396张,5.2万名老年人享受到上门服务。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 8980万元,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5.13亿元,惠及12.5万人次。补缴退役士兵养老保险624万元,“退役军人之家”实现镇村全覆盖。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累计投资59亿元办成实事好事219项,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湟中46万群众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温度、有盼头!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先行先试、破除壁垒,发展活力加快释放。坚持把改革作为打破制度壁垒、破解发展难题的抓手,主动承接中央和省市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各项措施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显现。
体制机制不断顺畅。全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理顺部门权责3762项。城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基本完成,18项城镇管理权、执法权和人员全部下沉,城镇管理趋于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综合执法大队揭牌成立,文化旅游市场管理更加有序。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服务“三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院长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制全面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发展活力有效激活。持续深化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改革,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有效落实,打击处理环境违法行为121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集体资源资产得以盘活,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林权抵押试点改革成效明显,林权证真正成为广大农户的“绿色存折”。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效能,治理能力全面加强。坚持治理与服务相结合,健全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出台《湟中区法律顾问规则》,建立区、乡、村三级法律顾问服务体系,健全重大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认真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科学审慎研判政策预期效果,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主动公开行政决策内容,强化行政复议和应诉,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达80%。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329件,办复率达100%。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统筹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实现“零见面”。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取消、承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8项,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万户。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252项事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管理,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的行政管理方式得到有效改变。
着力加强基层治理。实施“雪亮工程”“万眼工程”等治安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行网格化管理,基层治理更加精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一村一警”治理新模式实现全覆盖,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26.6%。“七五普法”成效显著,全民法治意识有效提升。推行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越级上访、进京非访逐年下降。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32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群众饮食用药更加安全。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三五”期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同时,志鉴“两全目标”如期实现,审计统计、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五年发展,成之惟艰,五年耕耘,收获满满。湟中“十三五”圆满收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统筹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应急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在扶贫一线奋战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湟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雄关漫道,自当勇往直前;重任在肩,更须策马扬鞭。湟中正处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还在不断出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是作为全省农业大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迟缓,农业产业补链延链任务艰巨;二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主要来自园区工业,区属工业发育不足,产业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新型产业带动能力偏弱、可持续性不强;三是税源基础薄弱,税收支柱企业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弱,区级公共财政收入增速缓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不足;四是鲁沙尔等重点城镇基础设施短板较多,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整体面貌较差,城镇吸引力不强,撤县设区后加快融入西宁主城区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干部能力作风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以感恩奋进的精神状态、拼搏赶超的奋斗姿态,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刚刚闭幕的中共西宁市湟中区第二次代表大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擘画了今后五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的美好蓝图。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头一个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放宽眼界、树立标杆,自觉把湟中置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战略大局下考量,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激发创新创造潜能,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心全意办好自己的事,把美好愿景变为现实,铸就湟中发展新辉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标对表省委“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建设、培育发展“四种经济形态”战略部署和市委“一个深度融入”“三个走在前列”“实现五个新跨越”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筑牢西宁南部生态屏障,立足新型城镇化主战场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城市副中心、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把湟中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三乡工程”引领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创新社会治理试验区,推动绿色发展再攀新高度、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城乡融合展现新格局、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地方治理取得新成效、社会文明得到新提高,感恩奋进,拼搏赶超,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全力开创湟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预期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左右;城镇就业、生态环境等指标控制在市定目标内。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新一届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坚定不移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努力在全面振兴乡村上开新局。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以“三乡工程”为引领,深耕“三农”沃土,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不断优化“两区三园三带”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3万亩,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实施好设施农业升级改造、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研究推广育种基础性应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绿色养殖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引导市场主体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改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吸引企业来湟中投资兴业。支持乡镇成立投资公司,发展一乡一特色产业,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优化村庄布局,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规划、建设、管护乡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改善1万户群众住房条件,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8个,实现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新建农村卫生厕所2.5万座,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35%,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稳步推进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农民自主拓宽增收渠道,促进收入持续增长。依托职业教育基地,规范设置涉农专业,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打造青绣、家政服务等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派遣、劳务分包、劳务外包,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转移就业75万人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保障成员从集体经营收入中获得稳定红利。支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多样化发展,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坚定不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出新绩。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砂系统治理,筑牢西宁南部生态屏障,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着力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和西宁市公园城市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信用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协同建设西宁国家级环城生态公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实施湟水河规模化林场、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64.5万亩。建成鲁沙尔东山体育公园、湟水河多巴段生态公园,加速全域增绿增景,拓展区域绿色空间。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力争全区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0.4%、44.5%以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散乱污”企业监管,扩大“智慧工地”覆盖面,严控焚烧秸秆、垃圾行为,铺设燃气管网600公里,完成煤改气228蒸吨,力争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有效管控化肥农药废弃包装。持续压实河湖长制,加快实施西纳川流域污水管网敷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平方公里,确保重点流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 “无废城镇”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和分类回收利用率,确保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是青海宝贵资源和财富”的殷殷嘱托,以更加坚强的决心、更加有效的举措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让湟中蓝天白云常驻、清水绿岸常存、鸟语花香常在!
三、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在经济转型发展上走新路。加快构建“两极引领、三园支撑、四带辐射、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坚持稳产增效、提质扩能、技术创新、补齐短板并重,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藏药材资源保护区,扩大高原冷凉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加工基地,扶持壮大油菜籽加工产业,加快研发青稞、燕麦、马铃薯等系列产品,有效延伸产业链。实施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建设项目,发展牦牛生猪屠宰、精细分割等产业,推动畜产品系列化、品牌化、高端化。规划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生态白酒产业园,延伸开发青稞啤酒、燕麦酒等系列产品,打造湟中特色酒类品牌。大力发展藏式家具、唐卡、木雕、铜银器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做大做强藏毯、民族服饰加工业。发挥国家住建部定点帮扶优势,高标准建设湟中建筑产业园,建立建筑业总部基地,推动建筑业集聚发展。
促进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融入西宁河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优化“一核两群七区九点”全域旅游格局,完善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高标准建设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有序推进鲁沙尔特色文旅小镇、陈家滩片区文旅综合体项目,培育壮大生态旅游、民族工艺、文化商贸等业态,加快配置健康、体育、养老等服务业,构建以“河湟文化”为标签、文化创新创意产业为引领、“文化+”产业为主线的文旅产业体系,叫响“河湟文化”金字招牌。完善西纳川、小南川等乡村旅游示范带基础设施,丰富千紫缘、上山庄等景区景点内涵,支持发展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及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建设,建成一批集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生态文旅等为一体的创意景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开发湟中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开展以非遗传承体验为内容的特色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力争旅游人数达到5000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加快新兴产业多样化发展。抢抓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力契机,积极培育“双创”平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5G、人工智能覆盖和应运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公共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盘活土地、房屋、山水等资源,做大做优生态旅游、生态畜牧、高原康养等产业,放大乡村生态资源经济价值。争取实施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项目,积极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还田等循环利用技术,有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坚定不移扩大投资消费规模,努力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出新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市场,适配供需两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劲。
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坚持项目为王,科学安排政府投资,紧盯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聚焦“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等领域,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力度,谋划实施一批扬优势、补短板的重大项目。建成田家寨美丽城镇、多巴二中等项目,协调推进海鲁公路、时代大道南延等项目建设,实施好西堡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等项目,切实提高投资实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集群式、产业链式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用好用活专项债券作为重点领域投资项目资本金政策,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激活消费市场潜能。提振传统消费,稳定住房、家电、汽车等居民传统大宗消费。瞄准数字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智慧消费、健康消费新热点,优化区域商业布局,完善基本便民网点,打造15分钟社区商业消费新业态,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完善“互联网+”消费,积极推进网络零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消费。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小店经济,培育新生河湟文化品牌连锁网店,加快实施圣山国际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成一批聚人气、特色强、有文化底蕴的网红步行街,让城镇更有活力。拓展乡镇消费,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商贸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全面促进消费升级扩容。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着力转变服务理念,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努力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坚持做到有事随时到、无事不打扰,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店小二”。加快建设集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湟中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集成,提供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继续取消、下放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事项精准度和合理性。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全面开展投资平台在线审批,提高投资审批效率。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推动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场景标准化,持续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确保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以上。
五、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在区域面貌改善上展新颜。坚持“三定四融”原则,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一区两翼四园多点”区域发展布局破题开局、取得实效。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立足新型城镇化主战场定位,按照“一区两翼四园多点”城市发展规划布局,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有序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布局,编制完成《湟中区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研究》,健全完善全域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体系。强化“三区三线”空间管治,以交通路网、生态廊道、产业链条串联多巴城市副中心、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等功能组团,促进要素集聚流动、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加快实现与大西宁都市圈发展格局的无缝衔接。
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把鲁沙尔中心城镇建设作为湟中“十四五”期间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旧城改造,以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城市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高规格开展绿化美化,配套建设5G基站、停车场、街景公园等公共设施,拓宽城市精品空间,将鲁沙尔镇打造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园林城区,聚力提升城市气派。把多巴新城作为引领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以推进产城融合和提升品质功能为主,打造集公共服务、生态居住、文体旅游、教育卫生、商贸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之城、产业之城、宜居之城。统筹考虑生态资源、产业布局、历史文脉、硬件设施等基础,结合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打造交通物流、农业服务、生态旅游、综合服务等各具特色的重点城镇,把城镇建设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实施公路网分级体系“一二三”战略,促进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转型,梯次推进区际外接路网改造、区域骨架路网搭建,加快乡镇路网升级,配合做好京藏高速、湟贵高速等道路改线,推进通海大道、环城南路、田小公路等与主城区连通项目,力争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00公里以上,全力打通发展“动脉”。加快实施多巴综合枢纽客运站和拦隆口、田家寨等公交综合服务站,延伸公交线路,推动出租车、网约车发展,实现区域交通零距离换乘。
六、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坚定不移抓好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在民生福祉改善上谱新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突出民生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湟中百姓。
提高创业就业质量。落实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实施创业孵化基地工程,加大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力度,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出台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扩大政府购买基层教育、医疗、公益岗位规模,不断提升就业容量。加强基层公共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建立劳动者终生职业培训体系,持续大规模开展订单式、套餐制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切实让全区群众有事干、有工作、有钱挣。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讲好思政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优化与人口聚集增长相适应的学校发展布局,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建幼儿园17所,新增学位1800个。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全面改薄等项目,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巩固义务教育“大班额”化解成果。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强化办学质量和特色建设,将湟中一中、多巴中学打造成省内知名高中。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将职教中心打造成全省职业教育新标杆。
推进健康湟中建设。围绕“大卫生、大健康”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启动运行多巴医疗综合体,力争全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1张。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规划建设专科医院。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构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预警救治机制,完善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分级储备制度,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落实婴幼儿发展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全民健康水平。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提质,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各项服务保障政策,构建“阳光安置”工作机制,拓宽安置渠道,全力当好退役军人的“娘家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加强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关爱保护,增强残疾人制度化保障服务能力。
各位代表,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心。未来五年,我们将“人民标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持续兴办民生实事,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群众的幸福!
七、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努力在社会治理管理上显新效。推动改革与治理相互促进,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激活力、拓空间,切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重组盘活城区国有资产,增强区财政自给能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一步延伸供销为农服务触角。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对象和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实现精准救助。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制机制,建立民办教育质量监测评估、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分类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
加强基层综合治理。推动综合执法重心向乡镇下沉,下放自然资源规划执法监察权限和人员,提高城乡综合管理实效。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扫黑除恶机制化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持续净化社会环境。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统筹做好各领域风险防范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监管,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要求新作为。我们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接续拼搏奋斗,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扬“建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锻造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把依法行政作为执政准则。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格按照宪法法律履职尽责,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持续推进政务公开,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要把真抓实干作为行动标尺。始终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对标时代新要求、群众新期盼,发扬“三牛”精神,锚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丝不苟抓落实,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过硬本领育先机、开新局。
要把清正廉洁作为履职底线。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守好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底线,切实打造廉洁政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有效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精打细算做好预算安排,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强化审计及其结果运用,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使命重在担当,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只争朝夕、苦干实干,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奋勇前进!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 “六稳六保”:2018年7月,中央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20年,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 “一优两高”:2018年7月23日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一优两高”战略,即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3. “四种经济形态”:指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
4. “两免一补”: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
5. “一核两群七区九点”:即湟中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核”指塔尔寺全域旅游核心区;“两群”指多巴旅游和体育产业集群、鲁沙尔文化产业集群;“七区”指西纳川生态民俗体验区、小南川河湟文化体验区、山水共和生态农业观览区、云谷川乡村文化遗产体验区、上新庄乡村温泉度假区、群加森林乡村康养度假区、西堡生态森林公园;“九点”指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群加“凤凰部落”景区、上新庄药水温泉度假区、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上山庄花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慕容古寨、青海(国际)园博园、新华联国际旅游城九大景区。
6. “两不愁三保障”:指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7. “五医联动”:指统筹医学、医疗、医保、医药、医院五医改革联动。
8. “多规合一”:指将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编制、实施融合起来,形成“一张蓝图”。
9. “四好农村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4日提出,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10. “双随机、一公开”: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1. 证照分离:指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审批的改革。
12. 雪亮工程:指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3. 五个示范省:202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即:国家公园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14. “三乡工程”:即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
15. “两区三园三带”:湟中现代农业总体区域布局。“两区”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油菜)保护区;“三园”指西纳川果蔬休闲产业园、云谷川特色种植产业园、小南川循环农业产业园;“三带”指川水地区为主的产业融合带、浅山地区为主的特色种植带、脑山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带。
16. 无废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7. “一区两翼四园多点”:湟中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一区”指撤县设区后的湟中区;“两翼”指多巴城市副中心和鲁沙尔中心城镇;“四园”指甘河工业园、南川工业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多点”指上五庄、李家山、拦隆口、田家寨等建制镇等多个节点。
18. “三定四融”:“三定”指以人定城、以水定城、以地定城;“四融”指产城融合、园城融合、乡城融合、文城融合。
19. “三区三线”: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20. 公路网分级体系“一二三”战略:湟中交通网络总体布局。“一”指一级高品质快速交通网;“二”指二级高效率普通干线;“三”指三级广覆盖基础服务网。
21. “两新一重”:“两新”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22. 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