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二届人大
(一)
四次会议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2月28日在西宁市湟中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郭 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面对多重目标任务的复杂局面和多重风险挑战的重大考验,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市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和市委“走在前、作表率”重大要求,集中力量办好大事要事,想方设法解决急事难事,全区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这一年,我们认真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以主题教育促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各项工作,政府职能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转变,用暖心服务托起稳稳的幸福,把“民生清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我们牢固树立“严、深、细、实”工作作风,动真碰硬推动各级各类考核督察问题整改,健全完善了一大批务实管用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制度办法,以铁腕担当、坚决落实的实际行动打赢了乡村振兴“翻身仗”、实现了生态环保“新跃升”。我们始终坚持“立足优势谋发展,因地制宜强产业”鲜明导向,精心谋划、精准实施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群众带富力的产业项目,全区80%以上的乡镇均培育了1-2个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健全,群众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增收成色越来越足。我们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坚持建管并重,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上马,一系列城乡管理机制落地实施,城区面貌“有颜有值”,乡村建设“有声有色”,宜居宜业宜游新湟中建设迈出新步伐。我们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呈现顶压前行、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盘点过去的一年,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强保护严治理,绿色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完成国土绿化4.1万亩,打造省级森林乡村2个,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8.17%、60.58%。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19项,完成煤改气267蒸吨、煤改电6319户,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8天。健全完善跨区域河湖联防联控机制,整治河湖“四乱”垃圾1300余吨、排污口252个,设置重点河道网围栏51.5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44平方公里。出台露天肉牛养殖出栏奖补办法,清退河道两侧养殖1.8万头只,省控断面水质稳定在Ш类标准。严格落实“田长制”,恢复耕地583.73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2.3万亩,修复矿山14.99万平米,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6.65%。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和信访反映问题全部办结销号,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力推进,湟水河沿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专项巡视、省级例行督察等各类反馈问题整改93%。蓝天白云为伴,青山绿水为邻的生动图景映照出全区人民满满的幸福。
二是坚持谋项目扩投资,经济运行质量更加稳健。健全优化389亿元项目滚动储备库,县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西纳川水库下闸蓄水,小马鸡沟水库、产城融合、多巴二高(三期)等183个项目加快推进。迎难而上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与四川华能、江苏羲源、西安交大等名企名校就新能源开发、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达成战略合作,省外到位资金12.04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7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以内,网办率达94%。开展抢抓机遇促发展“1+9”系列活动,打出减税降费、金融支持、财政奖补、优化服务等助企暖企“组合拳”,减免税费4845万元,清偿债务5000余万元,争取贷款6.75亿元,全年累计登记市场主体3578户,助企纾困成效明显,高质量发展韧性和后劲不断增强。
三是坚持抓衔接促振兴,乡村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落实“2411”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出台务工补贴、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增收措施,精准消除风险监测户231户779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建成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高原美丽乡村48个,新建户厕1375座,改造农村人饮管网460公里,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5%。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科学分配衔接资金2.82亿元实施项目52项,“云上群加”露营基地、土门关板材加工等一批产业项目稳步推进,李家山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实现销售200万元,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收益1300余万元,联农带农成效逐步显现。全区村集体经济全面实现“破五提十”,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群加上圈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治理实现新突破。
四是坚持优布局促提升,区域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投资4.2亿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106项,新建高标准农田1.58万亩,整治耕地“非粮化”、复耕撂荒地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2.38万亩,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1%。推进种业振兴,建设各类良种繁育基地1.18万亩,引进良种畜禽1.2万头只,玉拉脱毒草莓“西苗东输”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注重科技赋能,推广全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8万亩。积极落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打造油菜、马铃薯、绿色青稞等核心示范基地19.7万亩,实施“河湟田源+”品牌提升行动,申报绿色食品11个。制定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围绕核心景区,推动河湟文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8个景区、4条旅游精品线路提档升级,打造非遗特色旅游线路1条,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增长44%以上。紧紧抓住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机遇,致力开发“源网荷储”光伏能源项目,不断把光电产业培育成为拉动湟中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五是坚持夯基础补短板,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协调。完成46个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项目21项。鲁沙尔片区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安置房一期主体封顶2栋,鸽子麻巷完成征迁1.9万平米,青唐水城、桃李湖滨项目加快推进。改造老旧小区15个、棚户区1650套,共和、多巴2个美丽城镇加快建设。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1800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0公里、电网85公里,清洁取暖建筑节能改造2450户。3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常运行,提升改造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57座,城乡生活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6%。铺设农村污水管网47公里,启用生活污水处理站16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33%。鲁沙尔镇、贾尔藏村入选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成功申报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4个美丽宜居村庄和24个村庄清洁先进村。出台生活污水治理办法和垃圾清运奖励办法,落实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前端环节能耗补贴措施,城乡面貌在精治细管中焕发新活力。
六是坚持解民忧惠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140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08%。投资2.3亿元强化教育基础设施,新增学位363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441.5万元,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6%。创建全省首家特种领域作业培训机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打造具有湟中特色的“2+3+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等养老服务类项目,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55亿元,落实各类民政救助1.7亿元。多巴医疗综合体建成投运,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共和等3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级标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落实特殊人群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资助413.21万元、参保率100%,全区二级综合医院提前一年完成DRG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投运新型巡游出租车、公交车295辆。承诺的10大类30项民生实事圆满完成。
七是坚持防风险护稳定,平安湟中建设更加深入。深化平安西宁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深入推进“全民反诈”行动,重点信访事项办结率达96%,调解矛盾纠纷1640件,挽回经济损失9465万元。以“智慧湟中”建设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直联信息平台实现重点场所全覆盖。创新推行“穿警服的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和村警兼任村民委员会委员、治安委员”等基层治理试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样板和“十项行动”工作方案,社区“石榴籽家园”实现全覆盖。完善“一寺一策”工作方案,宗教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制定“三管三必须”职责清单,明确2.2万户市场主体安全监管责任,扎实开展自建房、燃气、道路等领域“两单四表”整治,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政务公开,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分别压减1.3%、20%。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地震气象、双拥共建、妇女儿童、残疾救助、统计调查、红十字、地方志、工会、老龄、供销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以“走在前、作表率”为牵引,在发展环境发生复杂变化、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大事急事难事交织叠加的情况下,顶住了压力、经受了考验、稳住了大盘,走得很坚定、过得很充实、干得很努力。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引领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栖霞区和住建部倾力帮扶、互助推动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实干苦干、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湟中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税源基础薄弱,“三保”、重点项目配套、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持续增加,财政运行困难不断加剧。二是城乡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城乡给排水管网、生活垃圾污水收处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现有财力尽快补齐短板任务艰巨。三是产业带动后劲不足,畜牧业产值增幅不大,农业产值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贯彻“四个抓落实”要求的实践之年,也是“走在前、作表率”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四次、五次全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西宁五个中心城市定位和五个首位责任,按照区委二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立足宜居宜业宜游新湟中建设定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以“走在前、作表率”为牵引,扛牢责任、真抓实干,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取得新成就,奋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走在前作表率中体现湟中担当、展现湟中作为。
2024年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度持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市定目标内;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42万吨以上;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市定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在市定目标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锚定“走在前、作表率”这一目标要求,牢牢把握“青海处于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这一重大判断和历史机遇,下足预的功夫,做好备的谋划,找准进的方向,兜牢稳的底线,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取得新成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为西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贡献湟中力量。
一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力以赴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典型案例等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清仓见底。强化林(草)长制功能作用,完成国土绿化5.2万亩、有害生物防治16.5万亩,大力推进退化草原和湿地修复,再创建省级森林乡村3个、森林城镇1个。巩固好已有碳汇资源成效,提高碳汇基础建设,加快推进碳汇交易工作,争取上半年完成交易各项准备,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二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成“煤改电”2.9万户、“煤改气”47蒸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达标。持续压实“河湖长”责任,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平方公里,整治排污口15个,巩固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成效,确保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推广农作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20万亩以上,谋划“畜禽养殖小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确保资源化利用率达86%以上。完成田家寨镇建筑石料用花岗岩矿采矿权挂牌出让,做好李家山镇金跃、洽罗硅石矿采矿权纳入西宁市及湟中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调规工作,完成矿山恢复23.88公顷。
三是健全完善常态化监管体系。严格砂石资源、畜禽养殖、林草资源、土壤环境等重点领域监管和执法力度,持续开展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专项行动,着力构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无缝衔接、责任到人的监管体系。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现代化环保治理体系,完善环境约束性指标管理和环境监测技术,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各位代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殷殷嘱托,坚决守牢西宁南部生态安全屏障,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
(二)把“千万工程”经验作为示范标杆,在乡村全面振兴上开启新征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聚焦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扎实推进农民增收促进行动、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责任,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渠道,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在1.1万人以上,巩固“三个高于”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落实75%以上衔接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要求,开展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一批高效持久的富民产业项目,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乡村产业布局更优、效益更好。密切与南京卫岗乳业、溧水金色庄园合作,着力提升西堡生态奶牛场、玉拉草莓育种基地运营效益。加快推动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园区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延链增链强链。严格落实“四个一批”工作要求,盘活项目资产,进一步优化联农带农机制,让群众享受更多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力争完成10个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再建42个和美乡村和乡村振兴试点村。稳步推进户厕改造,因地制宜新建300座户用卫生厕所。强化县级领导抓乡促村责任,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问题综合治理,大力推广网格化、清单制、积分制等办法,再创建5个乡村治理示范村,以文明乡风提振乡村精气神。
各位代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凝聚众智、集聚众力,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行动、见实效,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三)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主攻方向,在培植优势产业上打造新亮点。坚持主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构建具有湟中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提质。紧扣“粮食安全”这个中心任务,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主体提质、产业延链、科技强农“四大行动”,再建设高标准农田2.54万亩,全力打造农业强区。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及生产基地建设,完成牛改1.2万头、猪改3万头次、绵改6万只,引进蔬菜新品种10个,争取湟中八眉猪保种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全力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共和镇、西纳川2个万亩蔬菜生产片区。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9万亩,整建制推进马铃薯节水增粮增效12万亩,建立绿色青稞原料标准生产基地1万亩。
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布局。围绕西宁市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全力推进能源革命试点县(区)建设,加快与中信、华能合作实施光伏产业项目。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思路,有序推进风光储新能源、60万千瓦、305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重点集中式光伏及100兆瓦、200兆瓦时独立储能项目实施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积极申报“IPv6+”创新之城建设项目,推动绿色装备式建筑产业项目落地实施。积极对接食用菌生物肽提取、纳米保鲜材料生产、新能源产业制造等工业项目入驻,用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提升湟中绿色发展指数。
三是加快文旅产业融合。聚焦西宁市打造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持续推进三年建设行动。加快鲁沙尔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相关项目建设进度,全力将鲁沙尔打造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重要节点。力争“云上群加”露营基地建成投用,优化“山水共和”等5条精品线路,联合打造“拉脊山看日出”文旅体验项目,助力新华联童梦乐园申报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深度开发银铜器、青绣、农民画等河湟文创产品,高标准、全方位提升“河湟记忆·圣域湟中”文旅品牌知名度,将湟中打造成西宁市民“给心灵放个假”的首选地。
各位代表,产业融合才能百业兴旺。我们将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在积极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想对策、出成效,不断推动全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四)把区位优势作为潜力所在,在推动城郊经济布局上培育新动能。依托湟中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为指引,构建依靠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的经济发展体系,着力培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是立足“特色优势”加快产业延链。以全产业链的思维谋划农业产业,推动“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着力将湟中打造成为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前沿阵地。聚焦提升“特”的品质,谋划实施草莓、山野菜、羊肚菌、鹿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以“前端带动养殖场(户),后端关联消费者”的思路,加快推进牛羊屠宰加工项目和农畜产品包装加工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冷凉蔬菜、畜禽产品等生产供应能力。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仓储服务业,建设大才等集贸市场,进一步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让群众获得更多“链”上附加值。
二是着眼“发展趋势”培育多元产业。锚定西宁市“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发展定位,紧盯主城区及三个园区发展趋向和市场所需,切实将城市外溢要素转化为推动湟中发展的动力,着力将湟中打造成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实现湟中与主城区、园区产业协调联动、互促提升。积极承接主城区和园区产业梯次转移,借力住建部定点帮扶,规划建设上新庄建筑产业园,吸引更多建筑企业入驻的同时,谋划引进一批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数字经济等关联企业。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谋划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快推进甘河汽修厂项目,整合周边零散汽修行业,打造全市货运车辆销售、保养、维修全链条服务中心。
三是针对“市场所需”打造劳务品牌。立足“近郊”定位,紧盯企业和市场需求,依托职教中心培训资源优势,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分层次、分行业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大力培养劳务经纪人,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在提质量、挖潜力上下功夫,分类型分领域发掘打造环卫、司炉、安保、物业、快递等特色劳务品牌,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逐步将湟中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人力资源大后方,让更多群众进城区、入园区上岗就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各位代表,智者造势而谋,能者顺势而为。我们将大力挖掘优质特色资源,进一步找准定位,主动融入西宁经济布局,着力推动“半城郊型”经济成为湟中特色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五)把建管并举作为重要任务,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牢牢把握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持续优化空间布局,以绣花功夫建设和管理城乡,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更高、更有品位。
一是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步伐。健全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战略研究,编制完成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鲁沙尔安置房一期25栋住宅楼主体封顶,推进青唐水城、桃李湖滨项目主体施工进度,实现庄隆路全面通车,加快实施鲁沙尔城中村改造。持续推进多巴镇、鲁沙尔镇美丽城镇建设,争取实现建制镇美丽城镇覆盖率100%。改造多巴镇运管家属院等4个老旧小区,实施多巴夏都家园、康川海欣苑燃气管道改造更新项目。积极争取增发国债支持,大力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谋划实施多巴镇主城区、鲁沙尔中心城区重点路段等排水防涝提升改造工程。
二是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围绕乡村道路、供水保障、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统筹抓好5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成效,力争平安小峡至田家寨上营一村等5个乡村道路项目建成通车,大通至李家山至拦隆口镇等8个重点乡村道路项目全面开工。谋划实施广鑫大道建设项目,新建李家山等3个城乡公交综合服务站。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小马鸡沟水库工程,实施共和镇27村、甘河滩镇3村等人畜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改善5.2万人供水条件。实施群加河等5个山洪沟道治理工程,落实小南川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多巴丰胜、王家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谋划建设大型垃圾中转站和分拣中心,推动生活垃圾污水全收集、全运输、全处理。加快推进西堡张李窑等3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搬迁项目。
三是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行“街长制”“路长制”,严格落实门前“六包”制度,充分发挥城管“铁骑”中队作用,推进城市管理向背街小巷延伸。以“三清三改”为抓手,扎实开展高原“洁净”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整合村级公益岗位,建强农村环卫队伍,力推清洁家园行动取得决定性成效。加快推进田家寨等3座生活垃圾填埋场第三方专业化运营,争取实施57座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升级补短项目。依托“5G新型智慧城区平台”,加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运输路线常态化监管及巡查整治力度。制定城乡垃圾收储奖励政策、出台垃圾收费标准,不断扩大多巴、鲁沙尔建成区市政环卫一体化改革覆盖面,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环卫作业市场化。
各位代表,城乡是人民生生不息的家园,我们将牢固树立协调均衡理念,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发展道路,描绘出一幅城在画中、乡在景中的城乡共治共荣新画卷。
(六)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提升。始终把回应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作为第一追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民计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奋力向共同富裕迈进。
一是狠抓就业增收。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举办“就业援助月”、“雨露计划+”就业促进等活动,落实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强化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5万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按需精准开展技能培训4500人次。实施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以稳就业夯实民生之基。
二是力推教育提质。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投资1.9亿元实施共和学校教学楼扩建、多巴镇大崖沟幼儿园新建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新增校舍面积4.36万平米、学位3760个。持续抓好“双减”工作,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完善“学区化”集团办学模式,稳妥推进新高考改革,探索实施异地办班新路径。完善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打造青海省特种作业实操考试基地,持续巩固教育资源供给成果。
三是提升卫健能力。谋划构建多巴医疗综合体“三主体五中心”运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乡镇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打造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高质量完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工作。实施区疾控中心综合楼、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不断夯实医疗服务硬件基础。
四是织密社保网络。实施区中心社会福利院、上新庄敬老院消防改造和消防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多巴拉卡山、土门关上阿卡等5个农村老年之家项目,加快推进多巴、共和、甘河滩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试点,全面落实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机制。积极促进区级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中心分设,增设医保便民服务站,力争区内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云HIS全覆盖。构建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施烈士公祭广场改造提升项目,着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各位代表,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们将始终坚持办实事、解民忧,坚决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不断增加民生温度、幸福厚度。
(七)把改革挖潜作为关键举措,在增强发展动能上注入新活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按时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稳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三个转变、三个提高”为方向深化医改。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依托“一网通办”支撑平台,开展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创建活动。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强化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深入推进投资招商。强化项目谋划包装,研究制定重大项目谋划争取实施奖补办法,确保全区项目滚动储备保持在200亿元以上。落实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四个一批”项目清单,实行项目投资提级论证,精准项目全流程监管。狠抓项目生成、审批提速、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项目成熟度。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六大行动”,落实产业链招商专班机制,精准对接智城六新等重点意向企业,设立70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落实“外来企业必见面”制度,兑现优惠政策,当好金牌“店小二”。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引导释放消费潜能。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建立健全商贸服务业企业入限梯度培育机制,大力营造消费场景,丰富商贸业态。落实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举措,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鼓励传统消费提质,发掘文体旅游、国货“潮品”等消费新增长点。积极引导和激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老年助餐服务、居家助老服务等经营主体培育,拓宽老年人消费渠道,激发银发经济活力,全力推动消费扩容升级。
各位代表,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将始终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不断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系统集成,大力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提升。
(八)把深化治理作为坚强保障,在巩固社会稳定局面上迈出新步伐。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守好安全生产红线,全力确保社会持续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
一是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理顺政府职能、上新庄产业园区和企业自主经营间的关系,探索国有、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盘活民营资本,放大国有资本,实现资本有效配置。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以收定支,稳妥有序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持续压缩“三公经费”,强化“三保”支出预算管理,健全完善支出“清单制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实现政府资源再分配。
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加快平安湟中建设。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诈骗、“两抢一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托5G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城市时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着力提升信访案件化解质效。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三是增强安全防范能力。谋划建设区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实施消防救援大队新队站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物资装备保障和应急处突能力。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综合治理,优化完善“叫醒”“叫应”机制,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系统化开展风险隐患分析评估和趋势预测,精细化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各位代表,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力做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双拥”共建等工作,推动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档案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持之以恒大抓自身建设,以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为抓手,强作风、优服务、抓落实,全身心投入到湟中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让各项工作落点更实、效率更高。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干实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三力”。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完善传达学习、研究部署、督促检查、结果报告全流程抓落实工作闭环机制,更加有力有效落实落细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
(二)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化解矛盾。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落实机构改革任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进一步强化能力作风。始终把锤炼过硬作风、提升能力素质作为干事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自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持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坚持不懈拓宽群众各类诉求和事项办理渠道,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坚持同题共答、以效为先,一以贯之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严格落实目标管理承诺制,引领倒逼干部不断转变和提升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观念意识,推动形成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环境。
(四)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责任清单、约谈提醒、履责报告等制度,持续加强全方位监督,坚决守好廉政底线。习惯过“紧日子”,严把预算支出、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建设节约型政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若干措施和“十严禁”纪律要求,持续深化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纠治“四风”不放松,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切实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能力和水平,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要求,凝聚全区人民智慧,汇集社会各界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不懈奋斗的朝气,乘势而上开新局、砥砺奋进谱新篇,奋力在现代化新青海、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名 词 解 释
1.“2411”防止返贫监测机制:“2”,即制定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了防返贫监测平台;“4”,是明确了农户主动申请、乡村干部审核、行业部门信息比对、县级审定录入系统并公示公告4项帮扶认定程序;两个“1”,分别是针对返贫致贫群众,制定一套针对性帮扶举措、开展针对性帮扶,消除返贫风险。
2.“千万工程”经验: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3.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稳粮保供行动、脱贫攻坚巩固行动、产业增效行动、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治理行动、主体培育行动、科技支撑行动、改革创新行动。
4.源网荷储: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
5.“2+3+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2个区级社会福利院、3个乡镇级敬老院、N个老年之家。
6.DRG付费方式:以病例组合为基本依据,通过大数据研究方法,综合考虑病例个体特征,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中进行管理的体系,并以组为单位制定医药费用标准进行付费。
7.平安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平安建设全面创建专项行动、涉藏维稳攻坚专项行动、公安信息化一体化平台升级专项行动、社会治理夯基垒台专项行动、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公共安全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扫黑除恶“回头看”专项行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及防降命案攻坚专项行动、“清朗·净网”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平安建设调度督导专项行动。
8.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9.两单四表: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安全隐患整治清单,处罚情况统计表、举报情况统计表、通报统计表、约谈统计表。
10.四个抓落实: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11.五个中心城市、五个首位责任: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出,西宁是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必须扛牢关键底板和重要窗口的首位责任;西宁是产业“四地”上的中心城市,必须扛牢高质量发展挑大梁的首位责任;西宁是稳疆固藏战略要地上的中心城市,必须扛牢一域稳则全局安的首位责任;西宁是承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中心城市,必须扛牢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的首位责任;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宜居的中心城市,必须扛牢服务保障和集聚人口的首位责任。
12.无废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13.畜禽养殖小区: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封闭,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规范、防疫健全的畜禽养殖区域,通常是由数户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组成。
14.“三个最大”省情定位: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15.“三个高于”目标: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本省和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增速,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
16.四个一批:对脱贫攻坚以来,使用各级财政扶贫和衔接资金,实施的帮扶产业项目及其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巩固、提升、盘活、另起炉灶“四个一批”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帮扶产业项目发展质量。
17.“IPv6+”:为鼓励各地开展IPv6规模部署,积极探索和实践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所设立的活动。(IPv6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即互联网协议第6版)
18.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
19.门前“六包”:即包环境卫生秩序、包建筑物景观美化和广告牌匾规范、包车辆停放秩序、包铲冰清雪和物料堆放管理、包门前经营秩序、包绿化及公共设施。
20.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改水、改厕、改危房。
21.“学区化”集团办学模式: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工作,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拓展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采取乡镇中心学校牵头本乡镇初中学校、小学、小学教学点和局属学校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促使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出成效”的目标,推进我区中小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2.三主体五中心:“三主体”是区中医院、藏医院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五个中心”是产后康复中心、干部职工体检中心、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藏医院药浴中心、高原运动康复中心。
23.云HIS:针对中小医疗健康机构推出的一套基于云端的诊所云HIS服务平台,帮助诊所、家庭医生全方位提高其销售、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率。
24.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狠抓走内涵建设、精细管理,提高质量;在管理模式上由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全方位的绩效管理,走内涵式的、集约性的、高效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效率;在资源配置上,要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医疗设备逐渐转向投向人力资源发展来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待遇。
25.招商引资“六大行动”:工作体系完善行动、重点项目促进行动、平台载体提升行动、招商方式创新行动、招商能力强基行动、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26.银发经济: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消费服务的产业,大致分为日用品经济、保健品经济和服务类经济等。
27.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28.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把党建引领作为把方向、保大事、建机制、促服务的实际举措,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压紧压实“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推动群众诉求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有诉”是群众最迫切的期盼与需求有受理渠道;“必应”是依法依规办事的态度和决心;“马上办”是政府部门闻令而动的作为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