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湟中县统计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湟中县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浏览:206次 时间:2017-10-12 来源:本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以"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政策机遇,围绕推进"四个迈进"战略目标,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经济发展总体呈现逆势上扬、进位赶超的良好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增强。201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9亿元,比2011年增长1.3倍,五年年均增长14.9%;完成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年均增长10.1%;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亿元,年均增长19.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亿元,比2011年增长2.2倍,五年年均增长1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比2011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27%;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4.4亿元,比2011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0.5%。

(二)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持续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二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占二产比重达到83%,产业化、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总体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GDP稳步增长,其中:2011年达到123.6亿元、增长18.7%, 2012年达到133.62亿元、增长15.7%,2013年达到158.66亿元、增长17.3%,2014年达到160.89亿元、增长14.6%,2015年达到150.7亿元、增长8.5%,2016年达到157.9亿元、增长5.3%,五年年均增长12.6%。为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农林牧渔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比例保持在75%以上,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7.2亿元、年均增长5.8%。

2016年,湟中加快发展以"两川一线"为重点的蔬菜产业,投资2244万元新建深冬温室170栋、蔬菜大棚280栋、改造温室320栋,成为全省最大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67万亩,蔬菜产量达33.4万吨,占西宁地产蔬菜产量的40%,蔬菜种植规模位居全市第一。湟中新鲜果蔬占据了省城市民的菜篮子,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3.2万吨、3364吨、8.3万吨和609吨,同比增长5.8%、2.6%、3.2%和2.7%;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967元,增长4.1%。

(三)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湟中县工业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提升传统产业,搭建工业发展平台,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以制造业、建材业、冶炼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强劲增长,成为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的主动力。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9.7亿元。五年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05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四)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动力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全县上下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开工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创新高,投资由2011年的26.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7亿元,年均增长27%。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比重由10%调整到8%,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由80%下降到26%,第三产业投资由10%上升到66%。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下降54个百分点,表明投资趋向服务性行业,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攻坚克难,加强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湟中县财政收入不断跨上新台阶,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湟中"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0.9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3亿元,年均增长19.4%。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00万元,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亿元,达到1.13亿元; 2016年突破2亿元,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21.6%。地方公共预算支出由2011年的20.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0.9亿元,年均增长14.9%。

(六)发展多元化,城乡贸易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日益丰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消费观念的更新,促进全县零售业持续快速发展。市场销售热点纷呈,消费升级带动作用明显。201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亿元,是2011年的2倍。"党的十八大"累计实现62.5亿元,年均增长15.2%。

(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认真贯彻中央、省、县、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善各项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2016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06元,是2011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从人均收入的四项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1年的52%、6%调整为2016年的68%、9%,呈现出我县农民收入增长多元化态势。

(八)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2亿元增加至2016年21.1亿元,年均增长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3.8%提升至2016年的11.4%,提高7.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1.9%。旅游业加快发展,2016年接待游客560.2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316.2万人次,是2011年的2.3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4.4亿元,是2011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

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在完善基础产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进一步加大了力度,通过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继续提高。

 

 --造林绿化成果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3.7万亩、比2011年增加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比2011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积极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道路配套工程、村级道路硬化工程、易地搬迁村级道路硬化配套等工程,其中,村道硬化工程项目已建成全县367个行政村3756公里的村道硬化道路、占全县行政村的97%。 2016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2097公里、比2011年增加286公里。各种车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末拥有民用汽车10382辆,比2011年增长38.2%,年均增长6.7%。

 --信息通信发展水平快速提高。2016年末,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254万元,比2011年增长122%,年均增长17.3%。互联网用户比2011年增长89%,年均增长18.5%。

四、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发展成果普惠普通百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加强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显著提高,就业创业政策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最低工资、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医保补助、困难群众救助等标准持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2016年,我县财政总支出的83.6%投向民生领域,全年新增就业0.3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全县在岗职工月均工资7951元,比2011年增加4773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04元,比2011年增长53.9%,年均增长9%。城乡常住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1年的26.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7.8亿元、年均增长20.6%,人均储蓄存款增长2.4倍、达到14690元。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按照省市要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比2011年末增加8.76万人、0.14万人、0.05万人、 0.56万人和 0.44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此外,我县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面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16年,全县有小学49所,在校学生33088人;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27218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8917人;幼儿园88所,在园儿童达17168人。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9%,比2011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16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4个,比2011年增加3个。全县拥有床位1121张,比2011年增加288张;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5人,比2011年增加355人;婴儿死亡率由2011年的14.08‰下降到2016年的8.5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0。

--文化、广播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末,全县有业余表演剧团20个,群众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2万册,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4%、99.7%,37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和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2%。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渐有起色,逐步形成了以堆绣、唐卡等为主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繁荣活跃,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充实。

六、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头等大事,牢牢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焦"四大片区"和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驻村帮扶机制,扎实推进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就业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金融扶贫等,抓好省内外对口帮扶,2016年全县实现33个贫困村退出,3231户、10339人脱贫的年度任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末的12.45万人减少到2016年末的3.09万人,减少9.3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2%下降到11.8%。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