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2011年湟中农业农村发展呈现七个特点
浏览:374次 时间:2012-03-06 来源:本站
exit();?>

 

2011年,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应对农产品市场不利因素,以园区带动为抓手、科技创新为支撑、产业化发展为根本,打基础、调结构、扩规模、创特色,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定攀升的喜人局面。实现农牧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94.27元、同比增长23.3%。总体呈现以下七个特点:

(一)园区效益显现,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全县现代农牧业发展"一区一核七园三带"的总体布局,在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中,加快以深冬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牧业建设,新建温棚3000栋、全县温棚总数达到13320栋,建立油菜、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6个,以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实效;建成牲畜暖棚1200座,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改造升级养殖基地17个,全县千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达到2个,年出栏肉牛800只以上、肉羊1500只以上的肉牛肉羊养殖基地达到7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仔猪1万头以上的生猪和仔猪繁育基地达到10个;新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以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为主的畜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结构调整明显,特色优势凸现。按照"围绕城市调结构、突出园区抓特色"的思路,全年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3万亩,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6%。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5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6个,全县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原料生产面积达到46万亩。以扩大养殖规模和提升养殖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生态环保养殖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全年粮食、油料、蔬菜产量分别占西宁市粮食、油料、蔬菜总产量的57.92%、42.22%、41.71%,肉、蛋、奶、毛产量分别占西宁市场需求量的45%、6.2%、11.8%、10%,成为西宁市最重要的粮油生产大县和重点蔬菜肉食品供应基地县,也是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

(三)产业带动扩大,经营水平提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新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0个;建立订单农业50万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受益农户5万余户。加大示范社建设力度,培育县级示范社60个、市级示范社20个、省级示范社5个、部级示范社1个。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成500吨蔬菜保鲜库2座, 1700平方米的无公害蔬菜分级配送中心1处;投资4.2亿元的弘大粮油储备贸易物流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5000吨储油罐10个,1000吨储油罐8个,1.88万吨蔬菜保鲜库主体完工。推进农产品"农超农市对接"和"一站式销售",在西宁等地设立蔬菜直销点6处。

(四)科技支撑有效,物质保障有力。建立各类农作物示范村131个、示范面积14.4万亩;建立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3个、万亩蚕豆高产示范区1个,推广全膜栽培技术5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70万亩,推广机械化、半机械化播种技术42.35万亩;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72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4650台(套),全县农业机械总功率达到70万千瓦时,全县农业生产中耕、播、收、脱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55.5%、53.9%、14.19%、14.55%,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4.54%;推进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民10.1万人次。千方百计加大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4.7亿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农业示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项目16项,改造各类渠道286.7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74万亩,为1766栋温棚配套水利设施,硬化设施农业基地道路9公里,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瞄准优势产业,脱贫能力增强。坚持以"集中连片扶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参与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出路"的扶贫开发模式,合力推进扶贫开发进程。投资5100万元在42个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因地制宜建立种养殖业、文化产业等七大基地,扶持贫困农户1万余户、4.38万余人;投资790万元实施西堡镇张李尧、田家寨镇梁家、李家山镇陈家庄3个村搬迁项目,210户农户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培训农村技能人才8000名,实现脱贫2.5万人。

(六)关注民计民生,促进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各项农资补助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2878.77万元、种子补助250万元。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资金2.37亿元,4.3万余人受益。以工业化、城镇化扩大农村就业日渐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全年转移输出劳动力15.3万人次,实现劳务性收入8.06亿元。积极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实现了零差率销售;切实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33万人,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以缓解。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资金200.23万元。率先推行"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现场直补,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3.2万台,发放补贴976.3万元。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改革,确定草畜平衡面积,划定草原面积194.56万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林地勘界66万亩、确权56.5万亩。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了土地承包、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七)生态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完成人工造林6.4万亩、封山育林6.9万亩、四旁植树173万余株;完成了110个新农村村庄建设、14个"百企联百村"及109国道、西久公路沿线街景整治规划。整合资金1.34亿元在3个镇23个村实施"百企联百村"项目,重点整治村容村貌、进行村庄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改造县乡公路65.5公里、硬化村道256公里,城乡公交线路达到21条,农民出行更加方便;积极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项目,13628户农户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