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湟中县四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浏览:940次 时间:2013-04-19 来源:本站
exit();?>

近年来,湟中县大力扶持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强化劳动力转移输出,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解放农民富农民。按照土地向种植经营大户集中的要求,引导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奶牛"托养"、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种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五庄镇小寺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形式,将100户农户1800亩耕地流转,集中进行蒜苗规模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蒜苗种植年销售额达到750万元;同时聘请已流转土地的农民在农忙季节就地务工,实现土地流转和务工双份收入,已流转土地的农民年均增收3000-4000元。九道河肉牛养殖基地流转该村22户农户耕地32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养殖,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年底进行分红,户均增收600元。宏源生猪养殖按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生育母猪由合作社统一饲养管理,育肥猪交由社员饲养销售,仔猪由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仔猪和育肥猪销售价格平均高出10%-20%,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500-2000元。

--以特色产业培育为主导,加强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富农民。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步伐。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75个,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8万亩、产量达到28万吨,产值达到4.49亿元,蔬菜种植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依托粮高产创建整县制推进等项目建立各类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100余个,农作物亩均增产15%以上,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建成各类养殖基地95个、规模养殖重点村147个,辐射带动规模养殖户4060户,养殖户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多巴种猪种鸡场、昶林生猪养殖场、前沟肉牛养殖场等建设了大型沼气池,积极推广"秸秆-氨化-养畜"和"畜-沼-粮"、"畜-沼-菜"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带动了周边群众饲草种植,全县建立燕麦种子基地2个、400亩以上饲草种植基地25个,种植饲草面积达到12.5万亩,饲草种植亩收入达到1200余元。

--以工业园区用工为重点,加快劳动力培训输出,转移农民富农民。依托甘河工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实际用工需求,充分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储备式培训",重点进行法律常识、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增强了外出务工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了"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收入高"的目标。2012年全县共举各类农民工技能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农民7200人次,实现灵活就业2000余人、稳定就业1200余人;转移就业16万人次,实现劳务性收入7.69亿元。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加快小城镇建设,减少农民富农民。按照"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要求,全力推进上新庄、拦隆口、田家寨、李家山等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城镇承载和聚集能力增强,吸引周边农民从事餐饮、销售等服务业,农民收入有效增加。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完成了共和镇王家山村63户村民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为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投资9亿元建成了占地1037亩的全省最大的被征地拆迁农民安置区--康川新城,对甘河工业园区西区建设范围内的大才、汉东乡16个村5371户失地农民进行集中安置,入住群众实现了从农村居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人均按月领取生活补助220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