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我县深化八项措施巩固“两基”成果
浏览:176次 时间:2013-07-01 来源:本站
exit();?>

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责任,坚持优先保证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建设、优先解决教育困难的"三个优先"原则,将"两基"巩固提高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两基"巩固提高。

(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各类教育建设项目,2011年至今,全县共投资6.5亿元实施标准化学校等各类教育项目105个,改扩建校舍29.3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宿舍6.39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了D级危房改造任务;新建学生食堂32个,购置学生食堂设备20多万件(套),配置教学设备281.52万件(套)、图书196.15万册。累计投资1.2亿元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教育信息技术项目,全面更新了设施设备,班班通覆盖率达80%。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2011年和2012年,全县财政总支出分别达20.46亿元和23.97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分别达6.72亿元和6.76亿元(不含教育附加),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0.4%、28.21%;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907.07元和6773.3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586.71元和8338.72元,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幅分别达15%和10%;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达2780.38元和3129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达2659.44元、3321.97元,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幅分别为13%和25%。征收城市、地方教育附加1087万元,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全县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8年以来,我县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先后撤并了一批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全县学校总数由2008年的378所调整为目前的124所,学校总数减少了68%,学校布局更趋合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县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86所学校进行全面质量认定,全县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狠抓教学质量,立足于教育科研,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出台《全县中小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了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学校广泛开展学科竞赛、体育、艺术、科普教育、读书实践、健康教育等活动,有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县中小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极推广富有特色的"六环节学案导学"和"导学·展交·训练"等典型教学模式,多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推动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教育科研,全县共有400多项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研究,开设了200多项校本选修课模块,科研提质成效显著;认真开展"送教到校"、"高原流动教学车送教下乡"、"命题教研"等活动,提升了薄弱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

(三)推进教育均衡,加快发展步伐。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全县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6.78平方米和10.5平方米,小学生均图书32.5册,初中生均图书46.4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配齐率中小学均达到100%,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通过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和支教等措施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对农村、边远山区教师在工资、职称、周转宿舍建设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优化了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推行完初联校、精细化管理等模式,推动了乡镇之间、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县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实现了宽带接入,开发出了一批丰富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县共建成46所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了留守儿童少年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教育督导,规范了各级各类学校收费行为、财务管理和招生办法,率先在全省开展星级标准化学校评估认定工作,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关注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年度教育工作计划,采取就近入学、属地化管理、随班就读等多种措施,吸纳224名非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在我县就读。对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及贫困生和后进生实行动态管理,通过生生对接、师生对接,开展"一帮一"、"一助一"、家校联系等帮扶活动,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奖、助、补、减、免"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两年内共落实各类助学资金8632万元,确保了全县中小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我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作用,全县7至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2%,几年来先后培训手语、语训、智障者三个专业残疾儿童483名,2012年投入590万元建成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并投入使用,残疾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目前全县有131名残疾儿童少年就读于特殊学校,切实解决了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的实际困难。

(五)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控辍保学。深入推进教育督导考核,把控辍保学目标纳入乡镇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工作目标综合考核范围,对学生巩固率达不到指标要求的乡镇和学校,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加大义务教育合同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在安排扶贫项目、各种补贴及发放《特困证》、办理《劳务输出证》、确定低保对象时,对适龄子女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家庭和监护人适当予以倾斜。加强学籍管理,建立完善控辍保学制度,将控辍保学纳入教师考核、学校评价体系,有效遏制了学生流失的现象,全县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了0.03%和0.75%以内。

(六)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完成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核编工作,中小学教师编制统一按照城市标准执行,核定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编制3757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严格实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聘上岗、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等制度,教师队伍管理不断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从2001年起,每年招聘教师100名左右,累计招聘补充教师1158名(含特岗教师299名),2013年落实了40名特岗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每年争取50名左右的顶岗实习生到我县农村学校支教,从县城学校选派50名骨干教师到偏远学校交流,教师队伍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更加均衡。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先后培训教师达1万余人次;通过"三名"工程、能力层次认定、岗位大练兵等途径,培养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385名,全县教师培训面达100%,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100%和99.52%。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全面实施《湟中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开展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认真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优良、学生家长满意"的师德主题教育及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楷模评选活动,举办师德楷模宣讲、师德论坛,树立勤奋学习、师德修养、教书育人、服务学生、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广泛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楷模等评选活动,每年投资30万元表彰奖励160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育人才。2012年我县马复兴老师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汪昌祥老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我县教师扎根山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在全国得到展示和宣传。

(七)落实工资待遇,强化临聘管理。全面实行教师岗位绩效工资管理,落实了岗位设置、岗位聘任等制度,更好地发挥工资杠杆作用,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优罚懒的原则,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临聘教师管理,实行临聘教师绩效考核和合同管理,临聘教师的工资由聘任学校依据《湟中县教师管理暂行规定》等办法,根据岗位的性质、工作量、教学绩效考核等各方面综合情况,与临聘教师协商确定。聘任学校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临聘教师进行考核,建立以聘任合同为基础,以试用期考核和聘任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保障了临聘教师的合法权益。

(八)加强技术培训,巩固扫盲成果。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包教与自学相结合,巩固脱盲与普及科技知识相结合、巩固脱盲与提高群众劳动技能相结合方式,广泛开展科普推广、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年培训农民13万人次以上,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养,促进农业生产,巩固提高了扫盲成果,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启动了"五个辐射带动"工程,重点辐射带动藏毯、唐卡、堆绣制作和药材种植、餐饮服务向农村农户延伸;深入开展"八瓣莲花"民间工艺培训,培训农民1500名;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回乡青年培训和"阳光培训"等各类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2.2万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坚持示范引领,大力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建成了拥有10栋温棚和占地500亩的中藏药种植示范基地,示范带动种养殖村5个、农户600多户,2012年带动农户实现种养业收入500多万元。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