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湟中区接连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6月12日,“乐游湟中・森林拾趣”2025年湟中森林徒步穿越活动暨 “湟中文旅宣传推介官”聘任仪式在群加国家森林公园黑峡景区举行,人民网、新华社、西海都市报、青海卫视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纷纷聚焦,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湟中区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魅力,将这片高原秘境的生态之美与文化底蕴传递给全国观众。

紧接着,6月16日,湟中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探秘冷凉蔬菜‘热产业’密码”媒体湟中行活动。来自中央、省、市的16名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园区,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湟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与创新实践。


当晨光洒向高原大地,媒体行首站来到湟中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建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数据平台大屏前,向记者们介绍道:“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能实时监测全区1000多亩冷凉蔬菜种植区域的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数据,精准调控生产环节,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这简直是给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记者们不禁感叹,“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我们看到了高原农业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随后,媒体行驱车前往多巴镇玉拉村植健草莓育苗中心。技术员胡文海向记者们介绍了中心育苗情况,记者们纷纷架起设备,记录下这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场景。

当日,媒体行马不停蹄地深入拦隆口镇多个村庄。在西岔村塑料大棚,茼蒿种植基地负责人贾生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村的‘小茼蒿’已经成了村民增收的‘金叶子’。”在下鲁尔加村湟中庆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植的大葱、蒜苗郁郁葱葱,吸引记者们驻足拍摄。“从选种到施肥,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确保蔬菜品质。”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道。端巴营村的辣椒大棚内,辣椒挂满枝头,记者们用镜头将丰收的热辣与生机尽数定格。

“科技赋能,让传统作物焕发新生机!”《农民日报》记者孙海玲感叹,“湟中在农业技术创新上的探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活动最后一站来到鲁沙尔镇朱家庄村湟中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菜薹种植区绿意盎然。“湟中的高原冷凉蔬菜白菜薹,口感清甜,深受南方市场欢迎,今天深圳的客户刚好来现场,他们订的菜薹主要是销往香港、澳门等地,我们有多少他们就收多少。”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的话语,传递出湟中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上一周的‘乐游湟中・森林拾趣’2025年湟中森林徒步穿越活动活动,让我对湟中的自然风光印象深刻,今天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后,更感受到这里农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在采访间隙,《西海都市报》记者郭红霞分享道。事实上,湟中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正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此次媒体行,记者们沉浸式感受了湟中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无论是冷凉蔬菜的规模化种植,还是智慧农业的创新应用,亦或是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都彰显出湟中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湟中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成果令人振奋,我们将通过多元传播渠道,讲好湟中故事,助力特色农产品与文旅资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活动结束时,记者们纷纷表示。
未来,湟中区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形”,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现代农业体验、生态观光、文化研学于一体的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让这片高原热土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