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湟中区田家寨镇下营一村,有这样一位巾帼能人梁增青。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带领村里妇女将藏服制作打造成 “炕头经济” ,一针一线绣出了“致富经”。

刚嫁入下营一村的梁增青,最初以缝制西服谋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田家寨村被藏服制作深深吸引。出于热爱,她潜心学习一年有余,随后返回家中开启创业之路。起步阶段,仅有2名工人相伴,但随着她技艺愈发精湛,订单也越来越多,前来打工的人也日益增多。

在梁增青夫妇的引领下,村里50岁以上的妇女纷纷加入藏服制作的队伍。农闲时节,温暖的火炕摇身一变成为“工作台”。这些勤劳的妇女足不出户,将零散的时间化作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

2016年,藏服加工作坊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为“裕祥民族服饰店”,吸纳了本村5名脱贫户和1名监测户,现有工人35名。这个自发的“炕头作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她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专注。指尖翻飞,熟练地将五彩丝线穿梭于锦缎之上。在她们身旁,一件件纹饰精美的藏服初具雏形。妇女们通过接订单等方式获得可观收入。村民李富菊说:“我在这里干了5年了,几乎每天都来这里上班。白天做机工,晚上回家,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做手工部分,缝制底边、袖口等,第二天早上熨烫好后一件藏服就做成功了,每个月能挣3000元工资,多做点也能多拿点,在家门口干活孩子也能得到照顾,庄稼活也不耽误。”

妇女们在制作中精益求精,相互交流学习。为了让传统藏服更符合现代审美,这些手巧的妇女们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些创新设计也巧妙融入现代审美,让古老的藏服制作技艺在市场化运作中焕发新生。

如今,那小小的炕头方寸之地,正源源不断地“编织”出色彩斑斓的藏服,也“绣”出了妇女们红火的日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藏服炕头经济”不仅是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致富路,更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