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农林科学院的技术专家走进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朱家庄村的龙财种养殖合作社,为试验田的菜薹种植开展测产工作,用科技力量助力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提升农户种植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连片的露地蔬菜田里,翠绿的菜薹迎风生长。技术员们穿梭其间,按照科学采样标准,随机选取多个点位,细致测量菜薹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等生长指标,并详细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

“这里海拔有2900米,年均气温低于30℃,是冷凉蔬菜生长的天然温室。”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任延靖介绍,团队精选37个白菜薹、红菜薹新品种开展对比试验,其中红菜薹已完成两期筛选,目标直指培育出适配2900米高原环境的“明星品种”。这背后,是朱家庄村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迫切需求——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而青海农科院科研团队的进驻,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转机。

“过去靠‘土办法'种菜,如今有专家全程指导。”湟中龙财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满脸欣喜,今年近千亩白菜薹迎来丰收,菜薹销往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经测产亩产达2400-2500斤,按当前3.5元每斤的市场价,预计10月底采收结束时将实现可观收益。

朱家庄村村民祁生英边采收边笑着说:“菜薹采收期从3个月延长到近半年,我们每天都来,在家门口每天能挣200多元。”

这仅是湟中区农业科技攻坚的缩影。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湟中区整合青海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资源,联合省农林科学院等专业机构,在7个乡镇开展大规模科研试验。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重点推进大葱、菜薹机械化移栽技术,探索标准化作业模式;围绕62个作物品种开展对比试验与肥料配比优化,1200亩试验田如同农业创新的"孵化器",正不断筛选优质品种、完善栽培技术,为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目前湟中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年产量预计可以达到30万吨以上,占青海省蔬菜总产量的五分之一,36种新鲜果蔬集中上市,正通过订单农业的模式,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既丰富了各地百姓的餐桌,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齐娟说。

青海农科院技术专家表示,将持续加大对朱家庄村及周边地区冷凉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持力度,以精准测产为基础,推动品种培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让高海拔的“冷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热经济”,为全国高原农业发展提供“湟中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