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教育】戏曲文化进校园 非遗焕发新活力
浏览:40次 时间:2025-06-13 来源:未知
字号:

 为传承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近年来,湟中区甘河滩镇班沙尔学校将戏曲引进校园融入教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戏曲的兴趣,让丰富的中国戏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6月11日,班沙尔学校戏曲社团课上,汪菊川老师带领戏曲社团的学生们练习唱腔,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讲解站相、台步、云手、亮相等基础动作。学生们认真聆听、照着老师的样子模仿、积极讨论练习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学生们尽管动作略显稚嫩,但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模样,展现出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无限热爱。

 在课间,已经学了两年戏曲的学生陈菲主动找到老师为她指导、纠正动作。刚开始学习戏曲的时候陈菲感到既新奇又有趣,老师唱的戏好听,耍的身段又好看。于是,她在每周三上完戏曲社团课后,琢磨如何精进身段和唱腔,为了练习动作,她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在晚上9点前完成家庭作业后站在镜子前练习眼神和动作及唱腔,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能在台上自如地表演了。湟中区甘河滩镇班沙尔学校八年级学生陈菲开心地说道:“通过学习戏曲,让我体会到我们这一代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像老师一样登台表演,让更多的人去看到、听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也希望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去宣传和发扬这古老的艺术。”

 2023年初,湟中区曲艺协会汪菊川老师受邀成为了班沙尔学校的戏曲课程外聘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既能体验戏曲文化,让戏曲根植于孩子们心中,汪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做示范,反复纠正孩子们的唱腔、走台等一系列相关动作。

汪菊川说:“现在给学生们授课的内容主要以秦腔唱腔和基本功为主,平时还会教授一些黄梅戏、豫剧、青海地方戏。比如,秦腔现代戏《红灯记》《血泪仇》以及陕西眉户《梁秋燕》等8个选段。目前,已有40人能熟练参加我们的演出。”

 学校戏曲社团,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课后服务活动、社团培训、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将经典名段欣赏和戏剧曲艺学习结合起来,每周三下午,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戏曲社团的课堂上,男同学手中的花枪在身前身后飞速旋转,女同学的“花手”依次转过胸前和头顶,一招一式刚柔相济,气势十足。

 如今,在班沙尔学校,经常可以欣赏到戏曲社团的“小戏骨”们有板有眼地为同学们即兴表演。“一直以来,湟中区不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拓展学校戏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班沙尔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将校本课程与非遗文化项目相结合,在原有社团的基础上,相继设立戏曲、锅庄、河湟花儿等非遗社团,而且我们将戏曲跟美术课融合,利用美术课给学生教授戏曲脸谱的绘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湟中区甘河滩镇班沙尔学校少年宫负责人董有生说。

 班沙尔学校连续多年获得“中考质量优胜”奖,年年获得全区乡村少年宫优秀组织奖。学校在开展戏曲这项活动8年以来,学生多次参加校外演出与比赛,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5月29日,在湟中区举办的湟中区庆“六一”暨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节目汇演中,班沙尔学校《多彩童梦》戏曲节目作为学校代表性节目将传统艺术与童真童趣完美融合,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赢得满堂喝彩,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为了这次表演,学生们整整排练了15堂课。

 班沙尔学校引进的省市区级非遗项目还有堆绣、农民画、武术和面塑等,均由省级或市级传承人指导。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对自己和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产生了自豪感,对诞生于这片土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热爱。学校还将思政课有机的融入戏曲教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让学生自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1年5月,班沙尔学校荣获青海省文明办、财政厅和教育厅联合颁发的2020年度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先进单位”荣誉。2021年11月,班沙尔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教育】戏曲文化进校园非遗焕发新活力-西宁市湟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