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湟中区西堡镇新平村永多种养殖合作社的香葱种植田里,一排排喷灌设施整齐排列,连片的香葱如绿色绒毯铺展在田间,农户们正忙着种葱、采收,新鲜的香葱成捆码放,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走进香葱种植田,喷灌喷头正规律地旋转,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划出细密的弧线,原本“靠天吃饭”的土地,如今随时能“喝饱喝好”。

湟中永多种养殖合作社多年来靠着香葱种植撑起村民“钱袋子”,但夏季高温少雨导致的香葱“空窗期”,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以前夏天地里干,老品种香葱扛不住,要么减产要么干脆绝收,心里急得冒火。”合作社负责人陶海强蹲在田埂上,拨弄着脚下的香葱苗,话语里带着过去的焦虑。

为打破这一困局,陶海强瞄准新品种与新技术“双轮驱动”,引进了耐旱抗病的香葱新品种“红葱”,更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给种植田装上了全覆盖的喷灌设施。“你看这管子铺得多齐整,大概有3000多个喷头,开关一按,水雾就跟下雨似的,每棵葱都能喝上‘均匀水’。”陶海强指着田垄间的喷灌支管,眼里亮堂起来。“我从2019开始引进了香葱的品种,当时用的是漫灌,比如这70亩地,浇水最少需要2天,所以去年我去云南学习喷灌技术,学习了喷灌技术后,2天的活现在2个小时就能干完,香葱的质量也提升了,产量也提高了,香葱供不应求,现在哪还有什么‘空窗期’?”


据了解,目前每亩地可以收5000斤香葱。好技术种出好收成,也带活了村里的就业,正在田间种植香葱的村民高桂英,麻利地将葱种均匀种进翻松的土壤里,脸上带着笑意:“我们在自己家门口打工,离家近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你看这香葱长得好,收得多,我们干活也有劲儿,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的工资呢!”

像高桂英一样在合作社务工的固定村民有20多人。如今,合作社里喷灌技术不仅让香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限,更让土地迸发新活力。田垄间的管道延伸向远方,水雾滋润着每一株幼苗,也浇灌着村民们的增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