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浏览:805 时间:2021-10-22 来源:本站 公开目录:政策解读
索引号
zcjd/2021-8128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21-10-22
效力状态
有效
文 号
名 称
《西宁市湟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一、起草背景

党的十九大把“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写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制定依据

《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

三、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西宁市湟中区优势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绿色样板城市、全域旅游、农村旅游,建立健全生态脆弱区生态优先发展新模式,深化创新两山转化路径和长效保障机制,加快推动欠发达、生态脆弱、多民族地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四、总体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绿色空间得到有效拓展。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拓宽绿色空间,有效保证绿色本底。

(二)生态环境得到充分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西宁南部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三)绿色产业达到新高度。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清洁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基本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环保友好型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有机农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河湟文化”等“两山”文化载体金字招牌更加响亮。

(四)体制机制创新打开新局面。“两山”转化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借力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开展“两山”体制机制探索创新。搭建形成完善的湟中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体制保障。

五、主要任务

(一)全力守好绿水青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提升绿化造林标准,协同建设西宁国家级环城生态公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注重粗放造林向精细化造林转变,狠抓造林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湟水河规模化林场、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整合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资源,通过封、育、造、管、建等工程治理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相结合,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及环境治理

(二)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动绿色发展惠民富民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延伸旅游富民产业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进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物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创意、文旅设计、高端定制美术工艺品、文旅清修、文旅特色小镇、宗教体验旅游、非遗传承体验等新业态。策划加工一批当地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打造原生态乡村旅游商品,促进综合收益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强化制度改革创新,健全“两山”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制定和实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要求的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激励办法。建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开展湟水河地表水环境生态补偿和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探索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

六、重点工程

(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及修复工程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河湟谷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跨区域重大生态工程,开展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工程、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湟水河流域土地整治项目等,联接外屏障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廊道,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在实施期内(2021-2023年),湟中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工程项目34个,总投资为156.52亿元。

(二)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工程

围绕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提升河湟文化博物馆、青海藏文化馆和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开发建设上新庄工业园区和陈家滩文化产业园区,建成塔尔寺文物保护与展示中心、青海民俗大观园和阳坡村银铜器特色产业村,着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示范基地。以深入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建设为抓手,不断做大旅游供给总量,着力做精旅游供给质量,全面做优旅游供给结构,努力提升旅游供给效率,推动湟中旅游业增长。打造青海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高原乡村旅游度假胜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在实施期内(2021-2023年),湟中区推进全域乡村旅游重点工程共7项,总投资为18.68亿元。

(三)打造生态产业工程

打好湟中“生态农业牌”。积极组织实施重点专项支持,注重促进产品结构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化、实现价值链提升;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政策导向和国家、省市资金支持,工业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投资结构中的比重,优化投资结构,着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施期内(2021-2023年),湟中区打造生态产业重点工程共53项,总投资76.00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部门联动 成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湟中区各乡镇“两山”基地建设的主体责任,切实形成行业有效指导、逐级管理推动、各方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监督考核,抓好督办督查将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建立阶段工作汇报机制,建立与“两山”理念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三) 拓宽融资渠道,抓好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及青海省、西宁市财政资金支持,整合各部门涉及基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纳入湟中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重大项目。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绿色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投入。

(四)推动科技支撑,抓好队伍建设积极开发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专业科研院所合作,加快队伍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机制,对于林业、食品业、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的高端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外来高端人才落户,不断夯实人才支撑。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建设。

(五)坚持舆论导向,抓好宣传引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公众知行合一,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